各教学单位:
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落实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-2035年)》要求,以“创新引领,质量为先”为核心导向,深化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的教学改革,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,推动教学创新,备战第六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,学校决定举行2025年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。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:
一、大赛主题
推动教学创新 培养一流人才
二、大赛目标
紧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主题,深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,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,有效助力“四新”建设;充分发挥大赛的示范引领作用,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,精心打造高校教师教学创新与交流的标杆。
三、比赛分组
大赛按照“四新”建设、基础课程、课程思政、产教融合、人工智能融合、国际化教育等领域设7个赛道,其中1-6赛道按照参赛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分组,每组下设正高、副高、中级及以下3个组(小组具体数量可视本次参赛情况作调整)。具体分组如下:
1.新工科赛道(正高组、副高组、中级及以下组);
2.新文科赛道(正高组、副高组、中级及以下组);
3.基础课程赛道(正高组、副高组、中级及以下组);
4.课程思政赛道(正高组、副高组、中级及以下组);
5.人工智能融合赛道(正高组、副高组、中级及以下组);
6.国际化教育赛道;
7.产教融合赛道。
本次比赛,新设人工智能和国际化教育赛道,鼓励人工智能、国际传播等相关专业领域和耕读教育、“理解当代中国”(外语专业)等相关课程的教师积极报名参赛。
四、参赛对象
学校在职教师,主讲教师近5年对所参赛的本科课程讲授2轮及以上,其中产教融合赛道参赛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比例应不少于30%。其他赛道以个人或团队形式报名,若以团队形式参赛,团队成员包括1名主讲教师和不超过3名团队教师。产教融合赛道以团队形式参赛,团队成员包括1名主讲教师和不超过3名团队成员(至少包含1名从行业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,且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时间2年及以上)。
五、参赛名额
1.每个教学单位自主开展初选工作,至少推荐3名教师(或团队)参加校赛,须包括正高、副高、中级及以下三个职称序列。
2.2025年立项的教学团队至少要推荐1名教师参加比赛。
3.欢迎高级职称教师和高层次人才,以及省部级及以上教学名师、一流课程负责人、教学竞赛获奖者、教学成果奖完成人积极参赛。
六、比赛内容及成绩构成
校赛分为初赛和复赛两个环节。
初赛:所有参加校赛老师需提交一节课(45分钟)课堂实录和教学创新成果报告,由专家对初赛材料进行评分。
复赛(现场汇报):根据初赛评分结果按比例选取进入复赛人数。参赛教师结合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进行不超过10分钟的教学创新成果汇报和20分钟的教学内容现场授课,由专家评委现场打分。
校赛总成绩由初赛成绩和复赛成绩两部分组成,满分为100分,其中初赛成绩占60%(其中课堂实录成绩占20%,教学创新成果报告成绩占40%),复赛占40%。
七、参赛材料提交
(一)参赛教师提交材料
1.申报书
提交申报书电子版及纸质版一份,样式见附件2,申报书命名格式为“学院+姓名+组别+申报书”。
2.课堂实录视频
课堂实录视频为参赛课程中1个1学时的完整教学实录。其中产教融合赛道需包含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;视频须全程连续录制(不得使用摇臂、无人机等脱离课堂教学实际、片面追求拍摄效果的录制手段,拍摄机位不超过2个,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);主讲教师必须出镜且主讲课程,要有学生的镜头,须告知学生可能出现在视频中,此视频会公开;能够体现课程教学创新,不允许配音,不得出现画中画,视频文件采用MP4格式,分辨率720P以上,每个视频文件大小不超过1200MB,图像清晰稳定,声音清楚;视频文件命名按照“课程名称+授课内容”的形式。
3.教学创新成果报告
参赛教师需根据参赛组别,从以下五类创新成果报告中选择对应的一类进行撰写,鼓励融入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及国际化教学理念开展创新实践,展现教学创新与技术赋能的深度结合:
(1)教学创新成果报告:基于参赛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与反思,体现教学创新成效。聚焦教学实践的真实“问题”,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构、教学方法的创新、教学环境的创设、教学评价的改革等,采用教学实验研究的范式解决教学问题,明确教学成效及其推广价值。
(2)课程思政创新报告:立足于学科专业的育人特点和要求,发现和解决本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的真实问题。
(3)人工智能融合教育创新报告:聚焦AI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,立足教学“真实痛点”,通过依托在线平台、AI工具构建覆盖课前、课中、课后的全流程教学体系,搭建“教师、学生、AI、智慧教学环境”四维“师-生-机-环”共同体,构建知识图谱、借助AI生成资源、训练AI智能体用于教学、基于学习数据开展精准评价及反馈等,解决教学问题,通过创新成效分析明确技术应用的可行性、安全性,明确教学成效及其推广价值。
(4)国际化教育创新报告:立足国际化教育视野,全英文授课课程教学实际,聚焦跨文化育人等“真实问题”,通过融合国际前沿教育理念与实践,开发国际课程、整合国际案例资源库、并融入国际学术成果与跨文化案例、探索与海外院校协作设计跨国教学模块或虚拟课堂,运用项目化学习等模式提升教师国际化教学能力及学生全球胜任力,解决教学问题,阐述教学模式、内容设计、评价方式的创新举措,明确教学成效及其推广价值。
(5)产教融合创新成果报告:密切围绕高校与社会或行业企业主动合作、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需求、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发展、组织模式创新与教学模式改革等产教融合方面的内容,以教学研究的范式,聚焦教学实践中的“真实问题”,通过课程内容的重构、教学方法的创新、教学环境的创设、教学评价的改革、师资队伍的建设、协同办学的机制等,解决教学问题,明确教学成效及其推广价值。
报告包括摘要、正文,字数不超过4000字,命名按照“学院+姓名+组别+创新成果报告”的形式。
(二)教学单位提交材料
推荐人员汇总表(见附件1)及参赛老师相关材料,文件名按单位具体名称命名。
(三)材料提交时间和方式
2025年12月1日下午下班前,各教学单位将《重庆工商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推荐人员汇总表》、参赛教师申报表、教学创新成果报告的纸质版材料各1份报送至教务处2003办公室,视频及纸质材料的电子版请打包发送至邮箱:ctbuedu@126.com。
八、奖项设置
校赛设一、二、三等奖各若干名,获奖人数根据参赛人数比例设置。随后,依据重庆市教委发布的市赛文件规定的上报限额,以校赛成绩为依据,择优选拔参赛者参加市级比赛。
九、其他事项
1.各教学单位要高度重视,把教学创新大赛作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,发挥好课堂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。广泛发动教师积极参与,为教师参赛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。选拔优秀教师参加校级赛,并对参赛教师资格和参赛内容把关。
2.参赛教师应保证教学创新设计相关材料的原创性,不得抄袭、剽窃他人作品,侵害他人版权,若发现参赛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,或有任何不良信息内容,一律取消参赛资格,参赛者自行承担相应责任。参赛者享有作品的著作权,须同意授权赛事主办方享有网络传播权。
附件:1.重庆工商大学2025年第六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参赛教师汇总表
2.重庆工商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申报书
教务处
2025年11月11日